中世紀英國交換經濟,形成完整的貨幣體系,廣泛建立了市場
文|謙語談書風
編輯|謙語談書風
長期以來,中世紀英國的經濟被認為是以莊園為基礎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沒有市場,沒有交換,也沒有利潤的概念。20世紀上半葉,大量記錄在羊皮紙上的莊園賬簿被整理出來,這些賬簿清晰地記載著莊園的管理者們參與市場交換的每一筆賬目,顯示出對自給自足經濟的突破和發(fā)展。
20世紀晚期,隨著商業(yè)化學說的興起,中世紀英國商業(yè)化發(fā)展的整體景象逐步揭示出來。進入市場交換。 國內學者指出,“商品化”趨勢構成了13世紀英國領主經濟的重要特征。這些研究改變了人們對中世紀的傳統偏見,看到了中世紀對近代經濟發(fā)展的孕育。
但商業(yè)化學說有兩點不足:一是將中世紀的交換看作商業(yè)化、商品化,與近現代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混淆,忽略了習俗、指令、權力對市場交換的影響,參與交換的主體也不是純粹的為市場而生產,為利潤而交換。
為此,本文認為,用交換經濟來表達中世紀的商業(yè)發(fā)展更妥帖。二是西方學者對交換經濟發(fā)展的史實做了較多的估算和探索,但對其發(fā)展原因卻缺少深入探討。本文從分工、貨幣、交易成本和政治經濟需求四個方面對此進行探討。
交換經濟發(fā)展之前提:分工的發(fā)展
分工是交換的前提,包括自然分工和社會分工。自然分工,指由于人的生理和自然環(huán)境的差異而引起的不同的生產活動。英國的地域性差異明顯,西南部和北部的丘陵、森林和林地,適于養(yǎng)羊、放牧豬牛羊,密德蘭、東盎格利亞則因干旱,適于谷物種植。
自然分工促進了地區(qū)間的,甚至國際的交換發(fā)展。英國西部、北部輸入小麥等谷物,輸出牲畜和羊毛,而且盛產奶酪。東部、東南和東米德蘭則適合谷物生產。在對外貿易方面,英國輸出谷物、羊毛、羊絨,進口木材、銅、瀝青、繩索、葡萄酒、魚等。
但交換經濟能在12世紀之后迅速發(fā)展,主要還在于社會分工的發(fā)展。社會分工首先體現在非農產業(yè)從農業(yè)中的分離,表現為手工工匠、服務行業(yè)人員和商人從莊園的土地上分離出來,形成獨立的行業(yè)。
1066年諾曼征服之時,英國交換經濟很不發(fā)達,莊園上“沒有專業(yè)分工,沒有剩余產品”,也“沒有從事買賣的人,產品也沒有什么銷路。結果,每個莊園都消費掉自己生產的產品”。人們生產生活中的多樣化需求,如鹽、鐵、陶器、衣服、工具、石磨等都不得不在業(yè)余之時,進行生產或者通過物物交換獲得。
到了12世紀,這些生產已經變成了獨立的生產,獨立出來的非農產業(yè)可以劃分為食品與釀造、紡織與織布、皮革、金屬、運輸、建筑等六大行業(yè)。每個行業(yè)都有更細分的職業(yè),呢絨紡織包含的工種包括洗毛、梳毛、紡線、織呢、漂洗、染色、起絨和修剪等,每個都有專人負責。
社會分工在鄉(xiāng)村也同樣在推進,尤其是少地、無地的農民,他們以手工業(yè)或者打工作為生計的補充,是鄉(xiāng)村的工資勞動者。工資勞動者可分為三類:一類從事農業(yè)工作,在領主的地產上從事犁地、收割、打捆、脫粒、牧羊、放豬、趕車等活。
第二類是從事食品的生產工作,如烤制面包和釀酒,北漢普頓城周圍的鄉(xiāng)村有“超過兩打的面包師”,通過繳納一年的費用而獲準到市場上交易,釀制麥酒更是鄉(xiāng)村婦女的主要工作,到15世紀中葉,轉變?yōu)橐阅行詾橹?。第三類是從事非農勞動,包括木匠、石匠、泥瓦匠、鐵匠、磨坊匠、成衣匠、陶工、鞣皮匠、紡織工等。
后兩類工資勞動者,雖然生活在農村,從事的卻是非農勞動,我們在鄉(xiāng)村市場上常常能見到關于他們的記錄。他們從自給自足的農業(yè)經濟中分離出來,發(fā)展了鄉(xiāng)村手工業(yè),推進了農產品和非農產品交換的發(fā)展。
交換經濟發(fā)展之媒介:貨幣體系的完善
貨幣是交換的媒介,從物物交換到以貨幣為一般等價物的交換是歷史性的進步。羅馬人撤離英國后,貨幣逐漸消失,重新回到了物物交換的原始狀態(tài)。鑄造金幣之時,正值整個西歐白銀短缺之時,銀幣不足,金幣可以彌補流通貨幣量,同時由于金幣比值較大,便于大宗貨物交易,多用于國際貿易,同時還可用于大型的牲畜交易。
交換經濟發(fā)展之助推器:交易成本的下降
市場不僅僅是交換的集中之地,更是中世紀降低交易成本的最有效手段。交易成本包括時間成本和入市交易費用。入市交納的各種費用都有相關的規(guī)定,市民交納的費用通常每年交納一次,城外人則是每次入市時交納。
交易成本的差異主要體現在時間成本上,花費的時間取決于運輸距離,距離越遠,成本越高,反之亦然。通常人們一天的行走里程為20英里,如將一天的時間分為三段,第一、三段為往返時間,中間一段為市場交易時間,使人們可以順利地參與交易。因此,“市場的理想距離應為六又三分之二英里”。
依據特許狀建立的還有集市(Fair),1227—1326年,授權建立的集市約有1500個。集市與每周舉行的市場不同,通常為每年1次,每次開市一般為3天,個別大集市則多達4個星期。開市的日子多為宗教節(jié)日或者圣徒紀念日,1220年德文郡59%的集市是在圣徒紀念日舉辦。
集市規(guī)模有大有小,13世紀,英國大的集市有8個,多是跨國的商品交易,持續(xù)時間較長,有的甚至長達兩個星期;小集市為數眾多,1500年以前,德文郡所記載的集市多達150多個,有的集市就是在市場的基礎上形成,達比郡13世紀初有28個市場,其中24個又定期舉辦集市。
大量的集市縮短了交易距離,有的集市之間甚至只有1.5英里。無論集市的規(guī)模如何,都推動了交易的進一步發(fā)展,大的集市,推進了英國與法國、低的國家的國際貿易,如布匹、羊毛、葡萄酒、皮革等貿易。小的集市則推動了跨地區(qū)間的貿易,“將地方上的手工業(yè)者和商人與更大范圍的區(qū)域經濟聯系起來”,如牲畜、家禽、手工業(yè)品等。
集市的舉行時間主要集中在5—10月份,此時天氣溫和,便于運輸,而且也處在收獲時節(jié),領主和農民有更多的農產品用于交換。13世紀下半葉,英國形成了集市循環(huán)開放的格局,幾乎每月都有大集市舉行,滿足了人們不同層次的交換需求。此外,每個城市至少都有一個市場。倫敦有三個主要的市場:格拉斯教堂、圣鮑托爾夫和昆海斯。13世紀英國的城市數量在600—700個,因此,城市的市場數量在700個左右。
交換經濟持續(xù)發(fā)展之動力:政治經濟發(fā)展的需求
社會分工的發(fā)展,貨幣體系的完善,市場的繁榮,交通運輸的進步,為商業(yè)化發(fā)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但商業(yè)化能獲得持久的動力,根本原因是其滿足了中世紀英國政治經濟發(fā)展的需求。主要體現在如下三方面:
第一,加強政治統治的需求。威廉征服英國后,所創(chuàng)建的仍是以封土為基礎的政治體制,他將全國耕地的20%和森林沼澤劃歸王室,其余的分封給總封臣,總封臣再進行次級分封,各級封臣為英王提供軍役和其他封建義務,但是,軍役僅有40天,服滿役之后,只有國王付給高昂的工資,騎士們才會繼續(xù)作戰(zhàn)。
而且國王征收的地租和賦稅主要是實物形式,不便于儲藏,也不便于運輸和調集,削弱了國王對經濟的支配能力。這些都非常不利于建立強大的王權和國家統一。為此,威廉首先舉起了改革的大旗,通過索爾茲伯里宣誓、鎮(zhèn)壓舊貴族叛亂以加強王權,1085—1086年,又命令對全國地產進行大規(guī)模調查,并以貨幣核算其資產,作為征收賦稅役務的依據增強了對經濟的控制力。
亨利一世進一步推進貨幣化改革,一是將王室領地從征收實物改為征收貨幣;二是由郡守負責征收王室領地租稅,稱為郡守承包稅,在復活節(jié)交一半,另一半由國王隨時征調,郡守必須在米迦勒節(jié)親自到財政署對賬,交夠不足的部分,否則,予以重罰。此后,國王們開列了各種征稅名目,都是以貨幣的形式進行。
第二,提高生產效率的需求。中世紀英國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領主的地產非常不集中。坎特伯雷大主教地產分布在肯特等6郡,溫切斯特主教地產分布在漢普等9郡,遍布英格蘭南部和東南。自營地上的產物需要送往領主府邸供領主消費,每年都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
為此,有效的經營方式是就近市場出售農產品,給領主提交現金,領主再在附近市場購買所需產品。自營的經營迫切地渴望市場交換,12世紀后,諸多遠離領主的莊園,開始轉向為市場而生產。萊斯特(Leicester)的教士指出,他們出售絕大多數偏遠地產上的谷物,大多數是在小市場上出售,而他們自己則在萊斯特市、東海岸的集市或相鄰的村莊上購買食品、谷物、酒和羊毛。
坎特伯雷主教座堂小修院地產上,距離坎特伯雷10英里范圍內的莊園,將絕大部分農產品供應修道院的教士和仆人們消費,那些距離25英里之外的莊園主要面向市場,交換比例很高。
結語
綜上所述,12—15世紀,交換經濟的發(fā)展不是某個單一因素造成的,這也是馬克思所講的歷史是“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此就形成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
分工的發(fā)展、貨幣體系的完善、市場的繁榮、交通運輸革命、政治經濟發(fā)展需求等多種因素都指向和凝聚成了交換經濟發(fā)展這一歷史結果。這些因素起源于中世紀,并延伸到現代,并對市場經濟起著重要的影響,正是如此,它們的共同作用使交換經濟不只是為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服務,而是突破它,并孕育著走向現代化的新元素。
參考文獻
[1]H.C.Darby.ANewHistoricalGeographyofEnglandbefore1600[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3.
[2]S.M.H.Bozorgnia.TheRoleofPreciousMetalsinEuropeanEco-nomicDevelopment[M].London:GreenwoodPress,1998.
[3]D.M.Palliser.TheCambridgeUrbanHistoryofBritain,600-1540[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0.
[4]R.H.Britnell.SpecializationofworkinEngland,1100-1300,E-conomicHistoryReview.,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