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基本理論學習心得的總結之二:剩余價值和價值貨幣化
剩余價值
商品價格波動時,剩余價值保持不變。
當價格高于價值時,產生超額利潤。超額利潤是因價格上漲產生的,與商品的價值無關,與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無關。
當價格低于價值時,剩余價值沒有完全實現(xiàn),所謂的剩余價值歸工人所有就成了“空頭支票”。
廠商存在超額利潤或虧損才是常態(tài),這是“看不見的手”發(fā)揮作用的結果。資本主義國家信奉市場自由競爭,政府一般不會介入對超額利潤或虧損的調節(jié)。由此大膽判斷:在市場經濟自由競爭的實際情況下,能夠實現(xiàn)資源配置最優(yōu)和生產效率最佳的市場均衡不存在。
對于信奉馬克思主義的政府來說,正是因為認識到了,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作用下會產生超額利潤或虧損,政府才會通過二次分配等政策手段進行調節(jié)。
如果政策措施順應經濟規(guī)律且執(zhí)行到位時,政府是促進市場達成均衡的重要力量;但如果政策措施枉顧經濟規(guī)律或執(zhí)行出現(xiàn)偏差時,政府可能成為市場更加動蕩的重要推手。這說的是,政府作為的可行性問題。政府作為的可行性并不能否定政府作為的必要性。
所以,真正重視“看不見的手”的奇妙結果:有為政府。
勞動力參與了剩余價值分配的具體形式:浮動獎金
可變資本v由再生產勞動力的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外在表現(xiàn)形式為員工的基本工資。
市場經濟中實行浮動工資制的廠商,浮動獎金與廠商經濟效益和員工勞動成果直接相關,員工事實上參與了剩余價值的分配。
當浮動獎金倍數(shù)不變(浮動獎金對基本工資的比例)時,剩余價值率(剩余價值對可變資本的比例)與剩余價值員工分配比例(浮動獎金對生育價值的比例)成反比。比如:資本有機構成高的全自動流水線廠商,剩余價值率高,員工分享的剩余價值比例較低,而資本方分享的剩余價值比例就高。這就解釋了資本為何要推動提高資本有機構成。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
教科書在討論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時,沒有引入作為價值尺度的貨幣。因此,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仍然停留于抽象的概念。
如果沒有自然資源等物質要素憑借其特定自然屬性所具有的使用價值作為基礎,通過生產勞動過程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創(chuàng)造價值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商品的使用價值完全是由勞動創(chuàng)造” 的觀點是錯誤的。
自然資源是有用的,天然具備價值。當自然資源成為生產資料時,通過人類的勞動生產出商品。商品的價值量等于自然資源的天然價值和勞動價值之和。將價值和價值增殖混為一談是導致價值概念異化。自然資源價值與勞動力價值的根本區(qū)別在于:自然資源雖然有價值,但其本身不能實現(xiàn)價值增殖;而勞動力不僅本身有價值,而且還能實現(xiàn)價值增殖。
這就是說,勞動價值論的核心是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增殖。
非生產性勞動也是勞動,也能實現(xiàn)價值增殖。如果非生產性的勞動和服務是完成商品生產或實現(xiàn)商品銷售所必需的,那么為這些勞動力所支付的工資就應該歸入可變資本(或者再生產勞動力的必要勞動),而不是剩余價值。該觀點更符合勞動價值論。
商品價值量的貨幣化
貨幣是商品價值量的衡量尺度。沒有貨幣就沒有商品,商品必然與貨幣是相伴相生。
對價值規(guī)律的認識僅僅停留于“商品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是膚淺的,甚至是教條化的。貨幣化是理論中的價值與市場經濟中的價格相銜接的紐帶。因此,價值規(guī)律走出“象牙塔”的關鍵就是商品價值量的貨幣化。
貨幣化后,商品的使用價值大于構成商品的所有原材料的使用價值與商品全生命周期中所有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價值的總和。兩者的差額就是剩余價值。而商品價值量與構成商品所有原材料的使用價值之間的差額,就是活勞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增殖。
商品價值量貨幣化的簡化公式:
其中P是商品的價格,T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k是勞動時間價值系數(shù);C是商品中未增值的價值,包括直接材料成本和制作費用等。
通過貨幣化,價值規(guī)律中抽象的價值概念與市場經濟中的價格形成了對應關系;承認原材料的使用價值是商品價值量的一部分,使得商品的價值量真正有了“物”的根基;將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擴展到商品全生命周期的所有必要勞動,使得商品價值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之間的“鴻溝”基本填平(注:公式未考慮資本、技術、土地等其他生產要素價值)。
該公式聯(lián)系了理論的價值與實際的價格,使得大規(guī)模的經濟實證分析成為可能。大量的實證分析數(shù)據將顯著提升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面經濟決策的科學性。更為重要的是,政府價格監(jiān)管的及時性、有效性和準確性都將顯著提升。彌補市場失靈的政策措施也更有效果。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芻議-來自草根的觀點》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