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物|16年印刷近30億份報紙,這個機組如何保持“零事故”?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楊力佳/文 郭容/圖、視頻
晚上11點,夜已深,在上報印務有限公司靈石廠的車間里,卻是機聲轟鳴,熱火朝天,對于張亞駿和他所帶領的西研4號機組來說,工作才剛剛開始,包括《青年報》在內的6個品類的報紙正在等待印刷。因為大多數(shù)報紙都是凌晨印刷,白天發(fā)行,這就注定了這個行業(yè)以夜班為主,白班為輔,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去年,這支成立于2006年的機組獲得了2022年上海企事業(yè)單位優(yōu)秀班組展示活動“示范性案例”榮譽稱號。16年來,他們累計印刷了近30億份報紙,始終保持著安全生產“零事故”記錄。這究竟是如何創(chuàng)造出來的?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來到現(xiàn)場一探究竟。
“4+4”睡眠模式背后是高度自律
俗話說,一日不睡,十日不醒。長期熬夜,讓這個80后看上去顯得比實際年齡要大一些。而為了在上夜班時可以保持最佳精神狀態(tài),自入行以來,張亞駿就一直保持著“4+4”的睡眠模式——早上下班回家睡4個小時;晚上上班之前睡4個小時。
張亞駿坦言,家人一開始是很難接受這個作息時間的,日子久了,他自己也找到了平衡點,譬如利用下午時間做些家務,彌補一下。但是為了保證上班前的4個小時睡眠時間,所以他基本上很少會和家人一起吃晚飯,往往是自己先扒拉幾口后就先睡下了。雖然這樣一來,損失了不少與家人互動的時間,但是在他看來,既然選擇了這份工作,就要踏踏實實地把它干好,而要干好的第一步,便是養(yǎng)足精神。
在入選西研4號機組之前,張亞駿已經在靈石廠積累了整整6年的工作經驗,從捆扎打包到紙架供紙到版面,樣樣精通,最后,他定崗在版面,并在機組成立1年之后,從副組長升級到了組長。

“每天上班后先召開班前會;開機前檢查設備;檢查并安裝印版;開印后對照出版說明核對版面信息;調整3條新聞紙帶上共24個色組的套印和水墨平衡,確保它們在每分鐘680米的速度下每兩個色組軸向和徑向的套印誤差都不超過0.15毫米,同時色彩與原稿保持基本一致;在印刷機高速生產時不間斷抽檢報紙確保及時發(fā)現(xiàn)解決生產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問題;印刷完成后馬上清潔橡皮布為下一作業(yè)做準備;每天生產結束后全面保養(yǎng)設備,記錄當天生產情況并對發(fā)現(xiàn)的問題進行分析,及時將設備調整到最佳狀態(tài)。”對于大家都很好奇的工作流程,張亞駿娓娓道來。
西研4號機組一共有6名組員,在紙架供紙、版面、捆扎打包3個工位上分工協(xié)作,正副組長則負責質量監(jiān)督和處理突發(fā)事件。當記者問他這個6人機組累計印刷了近30億份報紙,始終保持著安全生產“零事故”紀錄的秘訣是什么?張亞駿表示,沒有秘訣:“只有每天都按部就班,認真仔細,嚴格認真執(zhí)行每項工作要求,杜絕麻痹大意,秉著印報無小事的理念,我想基本上就可以保證工作不出問題。另外,團結了才有力量,1年里我們有8個月是在做夜班,有時候組員們在一起的時間甚至超過了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所以配合非常默契?!?/p>
每個班次走一萬步原來是這么來的
聊到這里,張亞駿接到通知,所有的前期準備工作已經就緒,《青年報》準備開印。于是,記者跟隨他來到了印刷車間。
第一眼看到西研4號機,記者很震撼:這臺2006年從日本引進的高速輪轉機,長11米、高18.5米,共5層,每小時可生產45萬對開全彩色報紙?!伴_機后的前5分鐘還處于調試階段,之后就會進入最佳狀態(tài),我們要做的就是確保之后都一直保持這個最佳狀態(tài),直到印刷結束?!睆垇嗱E介紹道,“機器的運作速度很快,如果稍微開小差,發(fā)生了偏差沒有及時糾正,那么就會造成比較大的損耗,所以我和副組長采取的是同時站在機器旁邊進行抽樣,而不是輪流,通過加大密度,減小間隙,從而更快地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記者了解到,從接收版面文件到印刷完畢全部交付郵局投遞,最多不超過3個小時,時效性極強。按照公司規(guī)定,每5分鐘要抽樣檢查,而張亞駿將這個時間縮到了每2分鐘,再加上與副組長齊上陣,實際的時間間隔更加短,在高度緊張的生產中確保安全出報。

說到問題,問題就來了。在頭版上橫向貫穿了一道紅色條紋,目測有四五厘米寬。張亞駿趕緊叫停機器。原來由于墨輥和水輥的壓力不吻合,影響了油墨傳遞,才出現(xiàn)了這樣的狀況。張亞駿二話不說,卷起袖子,戴上手套,爬上了印刷塔,根據(jù)壓印嫻熟地去一根一根地調試墨輥。作為一臺已經“17歲高齡”的機器,這樣的小毛小病已經是家常便飯,尤其是現(xiàn)在最近這樣晝夜溫差比較大的季節(jié),熱脹冷縮更加容易導致這類問題的發(fā)生,每每遇到這類突發(fā)事件,張亞駿總是第一個沖上去。半個多小時后,他從印刷塔出來了,雙手早已經被紅墨染紅,臉上如釋重負。原來,每個印刷面的4個顏色各有9根不同用處的膠輥,而他每次的調準都要觀察以及調節(jié)到6根膠輥。
難怪,一個夜班上下來,張亞駿的步數(shù)總是可以達到1萬步以上:西研4號機共五層,他總是上上下下地來回跑,去查看每個環(huán)節(jié)的運行情況,對腦力和體力都是不小的挑戰(zhàn)。也正是這些平凡又忙碌的環(huán)節(jié),串聯(lián)起了西研4號機組5900多個日夜班次,大家經受住了考驗,交出了100分的答卷。

在對細節(jié)的把控中練就火眼金睛
和打印機一樣,彩色印刷是采用減色法色彩原理,使用不同比例的黃、品紅、青三原色再加上黑色共四色油墨來再現(xiàn)原稿的圖文色彩。在紅色里看出青色,在黃色里看到黑色;同樣是黃色紅色各占百分之五十,卻可以一眼看出是黃色放在了紅色印版還是紅色放在了黃色印版,這些聽上去有些不可思議的“特異功能”,張亞駿就有。
在調色操作臺上,記者發(fā)現(xiàn)有一張被特地剪下來的《青年報》報頭,對此,張亞駿解釋說:“雖然大多數(shù)報紙的報頭都是紅色的,但是每種紅又有細微的不同,就比如《青年報》的紅色很特別,所以每次印刷我都會去比對一下。”雖然他視力很好,但是每次都是俯下身,幾乎是趴在操作臺上反復比對。
張亞駿告訴記者即便是同樣克數(shù)的新聞紙,因為生產廠家的不同,各方面性能也會有所差異,如果沒有做出調整,稍不留神就會出現(xiàn)斷紙、套印不準等問題,導致需要返工;再比如不同品類報紙的厚度會有所不同,如果設置的捆扎打包機的參數(shù)不合適,就很可能會造成過度擠壓的問題,影響品相……除了視覺,心細的他還會運用聽覺和嗅覺來發(fā)現(xiàn)蛛絲馬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很多時候,在版面上可能還沒有顯現(xiàn)出來,但是其實問題已經產生。比如,如果膠輥軸承出了問題,其實在機聲中是可以聽出異樣的;鼻子如果聞到一股焦味,那多半就是膠輥出了問題……所以只要一上崗,就需要全身心投入。”張亞駿說。

== 問答 ==
青年報:這些年來,紙媒發(fā)生了許多變化,作為印報人,你有何感受?
張亞駿:作為印報人,始終要堅持由量變質的工作模式。廠里近期引進了屏幕打樣、標準光源對稿臺、高速自動套準、墨色預制、分光密度儀等新設備,都是配合現(xiàn)在報紙印刷要求所需的設備,與時俱進,才能不斷進步。
青年報:聽說去年公司新來了幾個剛畢業(yè)的年輕人,其中有2個被分配到了靈石廠,你也參與了帶教工作,是嗎?
張亞駿:是的。很高興看到有更加年輕的一代投身到印刷事業(yè)中來。大家都毫無保留地去教新人各項操作技能和出色完成工作所需的工作心態(tài),并幫助他們解決在工作上以及生活上遇到的遺漏或是困難。
我想分享的是,做一行愛一行。尤其是做我們這個行當?shù)?,需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p>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楊力佳/文 郭容/圖、視頻
編輯:陸天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