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21日至23日舉辦的第81屆中國教育裝備展示會期間,新京報同步舉辦“有備而來、融合共生”分論壇,邀請有特色、有亮點的參展企業(yè)代表在新京報采訪間進行一對一訪談,圍繞傳統教育裝備轉型、教育數字化發(fā)展、智慧校園等熱點話題進行探討。
作為一家有著20多年歷史的實驗室設備制造企業(yè),威成亞實驗設備有限公司也參與了此次教裝展。威成亞實驗設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戴苗介紹,該公司主要為K12領域的實驗教學提供裝備產品和服務,主要業(yè)務包括提供整個實驗教學的空間規(guī)劃,即實驗室建設,以及提供各種實驗儀器的裝備配置服務。她認為,在智慧教育大背景下,要融入信息技術做數字化轉型。
新京報:在智慧教育大背景下,你認為傳統的教育裝備有哪些創(chuàng)新思路?
戴苗:第一,要理解教育目前正在發(fā)生什么變化,包括育人方式和育人目標的變革。比如空間,原來都用排排座的方式,現在正式和非正式的學習空間規(guī)劃上,都要有新的應對。第二,融入信息技術做數字化轉型,包括產品服務的轉變。 一是圍繞教學方式的變革,一是圍繞信息技術融合。
新京報:近幾年,威成亞所屬的領域有哪些變化趨勢?威成亞的產品有哪些創(chuàng)新或突破?
戴苗:第一,實驗教學領域,有國家政策的引領和指導,有教育部政策性的文件,對行業(yè)是利好的。第二,教育管理者和一線教師對實驗教學的認知有變化。第三,依據新的課程標準,圍繞學生理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裝備標準有新的要求,對整個實驗教學有很大推動。
基于這個大背景,我認為,我們目前所在的領域有以下幾個趨勢:第一,從實驗室到實驗教學的全過程以及各個應用場景,需要提供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人群、學科、教學環(huán)節(jié)等都不一樣,產品和服務要滿足這些需求。第二,實驗室本身的建設要響應實驗教學方式的變化,而帶來教學空間的重新規(guī)劃和建設。第三個趨勢是儀器的配置,從傳統儀器向數字化、智能化儀器轉變。對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定量到定性分析能力,以及科學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上意義重大。第四,新技術引入到實驗教學,凸顯裝備課程化的重要性。新技術引入,需要考慮新技術和課程標準的結合,需要給老師一個抓手,從常規(guī)課程和創(chuàng)新課程方面進行實驗教學創(chuàng)新。
新京報:教育部從2019年開始提倡實驗操作考試后,威成亞有哪些實踐?
戴苗:考試過程從等級性考試往更客觀的考試轉變,在這個過程中,信息技術可以提供支撐。從2020年開始,我們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嘗試,引入了很多信息技術設備,和傳統的基礎設施進行整合,我們還開發(fā)了自己的考試系統。實驗操作考試會面臨很多困難和挑戰(zhàn),包括整個信息技術的集成,數據的傳輸、存儲問題等,這對任何一家做實驗室裝備的企業(yè)來講,都是很大的挑戰(zhàn)。
這次展會我們帶來了升級版的2.0考試系統,凸顯了“簡單”兩字。所謂“簡單”是我們把硬件做了集約,硬件更輕量。這樣從落地安裝到實施的時候會更簡單。第二個“簡單”體現在這個系統涵蓋了考務、出題、考試、閱卷、成績分析等等,流程智能化,幾乎可以滿足落地90%以上的需求。同時,還提供了從學校到區(qū)、市級的不同級別的系統部署,可以單一部署,也可以分級部署。 還有我們的數據接口,可以和第三方系統很便捷地接入。我們也考慮了偏遠地區(qū),實施整體的信息化考試會有困難,我們也有對應的流動方案,這樣,我們的技術和服務能夠輻射的范圍會更廣。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