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只知道降息,我來告訴你為什么降!
降息背后的宏觀邏輯
前一陣子,公司安排我為新同事做一場培訓,內容自擬。當時降息話題正火,我就以此為背景,在本子上列出幾條線索,對照著講了個專題,結束后做了些整理,于是就有了上圖。
圖片分享出去后,竟然意外地收到好評,有朋友建議形成文字來充分演繹一下這套邏輯,于是就有了本文。
這是一個宏大的命題,有些節(jié)點的勾連也是推導過程中無意發(fā)現的,背后的因果關系已無法求證,但直觀感受上與邏輯暗合,看官們權當解悶。
消費、投資和出口,是傳統(tǒng)意義上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但遭遇到心胸狹隘漂亮國們不友好的圍剿,讓外貿動力幾乎熄火;靠傳統(tǒng)基建和城鎮(zhèn)化推動的投資,其邊際效應也肉眼可見的減弱;消費在國內大循環(huán)的戰(zhàn)略加持下原本有機會突圍,結果又被層層疊疊的口罩牢牢封堵。
大疫之后百廢待興,內憂外患交織,社會需求不振,經濟增長乏力。財爸央媽解數用盡,釋放流動性救市,無奈銀行擔心壞賬,對中小企業(yè)資金需求嚴防死守。一邊是寬松的貨幣政策,一邊是禁錮的信用條件,大把鈔票在金融系統(tǒng)空轉,企業(yè)快斷氣,政府干著急,發(fā)展陷入僵局。
企業(yè)的困難輻射到個人,相當比例的群體收入下降,失業(yè)率激增,由于缺乏安全感,只能壓制消費欲望,把錢放到銀行,以應對可能更加糟糕的未來。萎靡的需求進一步惡化企業(yè)處境,沒有訂單只能加大裁員降薪,負向循環(huán)開啟,六道輪回不息。
沒有安全感的后果還在于對人口結構的影響。一方面是工作和收入不穩(wěn),一方面是高企的房價、教育和醫(yī)療成本,兩相合力致使年輕人的結婚和生育意愿嚴重下降,雖然政府通過寬松婚育政策、房住不炒、醫(yī)保集采和打擊教培等方式壓降成本,但仍然收效甚微。新生人口大幅下降和人均壽命延長,使得“老齡化”這頭碩大的灰犀牛以超預期的速度迎頭撲來,養(yǎng)老金不足的達摩克里斯之劍在頭頂高高祭起,寒光凜凜,以致不得不在個人養(yǎng)老金和企業(yè)年金方面尋找破解機會。
回到防御性儲蓄激增,巨量存款在銀行眼中都是負債,政府又窗口指導降低企業(yè)融資成本,為了平衡息差,銀行不得不降低存款利息。最近央行開始從貨幣工具端著手,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影響逆回購利率,引導MLF和LPR下調,存貸兩端同時發(fā)力,全面開啟降息周期。
理論上講,利息少了就會有人因存錢不劃算而挪儲。至于挪到哪里?上頭提供了三個方向供君選擇:一是去消費,直接拉動內需,這是希望看到的最優(yōu)解;二是去炒股,間接融資轉直接融資,債權轉股權,企業(yè)不用付利息,投資人還有機會賺大錢,也算皆大歡喜;三是去買理財,平衡金融資產結構,緩解銀行兌付壓力。好吧,資管新規(guī)實施了、北交所成立了、國家金融監(jiān)管理總局開張了、證監(jiān)會直屬了、全面注冊制也推行了,萬事皆已備齊,你就在里邊開心的玩吧,只要打破剛性兌付,就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關于這一點,你得細品。
上面說到,流動性釋放到金融機構時,出于風控的考慮,部分資金會被釋放到不怎么需要錢的群體,加上增量貨幣不會同時等量地作用于各個系統(tǒng),而是像往水面投下石子,一圈一圈地擴散,在坎蒂隆效應的加持下,富裕群體會優(yōu)先獲得更多資源,從而進一步擴大財富優(yōu)勢。但是,階層之間的流動一旦凍結,會對社會發(fā)展和治理產生不利,所以推動實施共同富裕有其內在必然性,于是,CRS來了、鼓勵慈善來了、金稅四期來了、不動產登記來了、政府稅收結構調整也來了,這配方,這味道,是不是很熟悉?
讓我們開啟另一條支線,說說保險。對保險公司來說,保費都是負債,遲早要還。有些公司成本控制不咋地,投資能力也一般,但為了生存開發(fā)了不少相對激進的產品,內置3.5%的預定利率會加劇利差損,造成資產端的較大壓力,而保險產品的兌付又相對剛性,于是就有下調的必要。對消費者的影響在于兩點:一是預期收益會顯著降低,二是未來保費可能上漲。前者很容易明白,后者我們可以用終值和現值的公式來輔助理解:
F=P*(1+i)?
其中F為終值,P為現值,i為利率,n為時間。假設n相同,在i(預定利率)減少的情況下,想保持F(保額)不變,P(保費)就必然要增加。所以,要買要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