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市觀察:滌棉價差破萬元大關 紡企轉產(chǎn)需謹慎
中國棉花網(wǎng)專訊:從調查來看,6月份以來,鄭棉大幅反彈,疆內外皮棉現(xiàn)貨基差報價、一口價整體上漲1000-1200元/噸,導致皮棉3128B級與滌綸短纖、粘膠短纖等原料替代品價差越來越大。
6月8-9日,江蘇、山東、河南等地“雙28”新疆機采棉公重報價17500-17700元/噸(較前幾日下調200-300元/噸),而江浙、山東等地1.4D*38mm滌綸短纖、1.5D*38mm粘膠短纖的報價則集中在7250-7300元/噸和12800-12900元/噸,其中滌綸短纖與棉花價差已經(jīng)超過10000元/噸,創(chuàng)2022/23年度以來新高,棉花與粘膠短纖的價差也超過4500元/噸,令短纖廠難以接受。
隨著棉花與替代品滌綸短纖、粘膠短纖的價差全面擴大,棉紡企業(yè)是否會大幅調整產(chǎn)品結構“減棉花增化纖”呢?從山東、江蘇等地幾家棉紡企業(yè)的反饋來看,預計近期T/C 65/35 32S、T/C 65/35 40S滌棉紗的產(chǎn)量將逐漸增加,市場供應壓力加劇,產(chǎn)大于需的現(xiàn)象又將顯現(xiàn)。
德州某7萬錠紡企判斷,2023年5-6月份我國紡織品服裝對日本、韓國、美國、歐盟等主要市場出口表現(xiàn)不佳,其中滌棉紗(滌粘紗)、滌棉坯布(滌粘坯布)及混紡面料、混紡服裝等對日本、歐盟出口下滑相對突出,且短期內觸底反彈的難度較大,因此調整紗線、坯布等產(chǎn)品結構需要謹慎操作。進入6月份內需市場對棉紗、混紡紗、新型纖維紗消費也持續(xù)下降,轉產(chǎn)的前提是有相對充足的訂單和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