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新政40天|南京:剛需和外地客群入場,改善客群偏觀望
在此輪樓市調整中,南京的利好政策較多,除了“認房不認貸”之外,南京還放開了限購政策,落實首套房兩成首付、二套房三成首付,大力實施買房補助及“賣舊換新”補助,甚至推出了貼心的“換新購”服務。政策組合拳下,隨著買房門檻的降低,樓市出現了一個“小熱潮”,不過,在政策出臺一段時間后,市場又有所回落。

政策組合拳下,南京樓市出現了一個“小熱潮”,但一段時間后市場又有所回落。圖/IC photo

數據來源/中指研究院
二手房帶看量增多,成交節(jié)奏加快
南京的李先生與家人一起居住在主城區(qū)一套60平方米左右的小兩居內,由于比較擁擠,他考慮在同區(qū)域置換一套面積大一些的房子。6、7月份時,他看了不少房子,對一套180平方米大三居很是滿意,但該房子總價490萬,彼時名下已有兩套房的他需要付4成首付,首付金額差了一些,所以一直沒買下。政策出臺后首付比例下調,李先生籌集首付款的壓力變小,所以他決定先買房再賣房,在這個過程中,他的房子也很快賣出去了,最終他實現了置換目的。
這是南京鏈家瑞金路東店經紀人孫鵬鵬近期印象較深的一個購房案例?!澳暇┬抡?,二手房成交節(jié)奏加快,之前成交周期在1-2個月,政策發(fā)布后出現了一些2-3天就成交的客戶。他們可能之前也在零零散散看房,但政策出來后很快就成交了。”孫鵬鵬如是說。
中指研究院高級分析師趙芊指出,整體來看,新政后南京二手房市場掛牌量上漲、帶看量激增,但購房者心態(tài)普遍是“積極看房、猶豫買房、心存撿漏”,而除個別業(yè)主降價幅度較大外,賣方還是較謹慎,即使降價也處于相對合理的范圍內,所以二手房成交量尚未有明顯變化,這也和數據延遲有關,因此還需繼續(xù)觀察。
多個新盤售樓處到訪量上漲明顯
新政后入場的購房者,除了出手二手房,還有新房。新政后的第二天,王敏(化名)算了算,發(fā)現自己能承擔首付了,就從安徽合肥趕至南京,前去實地看看龍湖天曜城。她表示,近期要將合肥房子的貸款還清,進而在南京購買一套新房,手頭資金正好能湊足該項目的二成首付。這并非個案,“新政后的周末,很多樓盤迎來翻倍的認購量,尤其是大校場板塊,反彈最為明顯。此外,新政后周末兩天,向我咨詢買房的人數是之前約一個月的量。取消限購還是刺激了很多人,也有一些‘小白’準備進場?!蹦暇┓康禺a新媒體專委會副主任馬樂樂如是說。
南京當地一房企人士也表示,本輪政策后,剛需客群的購房需求被激發(fā),市場“由下至上”地作出反應。其中,一些遠郊剛需盤成交量翻了3倍,但高端項目的反應并不明顯。購房者方面,最明顯的特征是,二成首付吸引了一些“極剛需”客戶入場,也有約10%的“外地”客戶重新入場。而改善客戶的心理還是偏觀望,成交節(jié)奏基本持平。
中指研究院統計顯示,9月南京新房市場成交2954套,成交套數環(huán)比上升13.66%,同比下降41.35%;新房成交面積約35.54萬平方米,環(huán)比上升14.67%,同比下降41.92%。
趙芊分析,新政出臺后,市場反應較積極,多個項目售樓處的到訪量上漲明顯,但其中一部分來訪屬于中介帶看。認購量上漲,由于購房者仍有較濃厚的觀望情緒,來訪量轉為認購量比例較低,認購量并非陡增,而是相對溫和;同時,各個項目的認購量也有差異,折扣大、傭金高的項目,成交量增長較快,反之則較慢。
此外,趙芊在調研走訪中還了解到,部分項目接待了不少組蘇北、安徽的購房者。得益于政策松綁,南京樓市再次吸引了一批外地購房者??傮w來看,購房者在選擇上仍比較關注核心板塊、優(yōu)質項目,外地客戶的成交周期較南京本地客戶短,購房者觀望情緒仍較為濃厚,“報復性成交”尚未到來。
業(yè)內預計市場持續(xù)好轉,復蘇節(jié)奏相對溫和
不過,南京樓市的復蘇勢頭隨后有所回落,基本上出現了“先揚后抑”的走勢。南京一房企業(yè)內人士指出,多個樓盤近期來訪量較新政開始時下降20%左右,主城改善盤降溫明顯。此外,二手房新增客源和帶看量同比下降10%-20%,市場出現緩慢回落跡象,觀望者仍然居多,但好于新政前。因此,政策效應的持續(xù)性仍有待觀察。
馬樂樂指出,“可能有很多認購還沒來得及轉為成交,總體來看,南京在這輪新政之前,其樓市政策在二線城市中就比較寬松,所以新政并沒有引起太大波瀾?!?/p>
在此背景下,展望接下來市場,孫鵬鵬指出,預計10月會回歸平穩(wěn),交易量增幅變慢,但因為買房門檻降低,預計市場成交節(jié)奏會比7、8月要快一些,價格則維持在平穩(wěn)狀態(tài)。
趙芊認為,在中秋、國慶假期之后,“銀十”登場,多個優(yōu)質項目即將上市,預計未來市場會持續(xù)好轉,復蘇節(jié)奏上仍將保持相對溫和的態(tài)勢。

新京報2023年10月10日產經周刊《樓市新政40天》。
新京報記者 張曉蘭
編輯 楊娟娟 制圖 許英劍 校對 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