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沙特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沙特阿美公布了第二季度業(yè)績,其以484.4億美元的二季度凈利潤,和879.1億美元的半年凈利潤,榮膺上半年全球上市公司“利潤王”。目前,沙特阿美市值2.37萬億美元左右,僅次于蘋果的2.72萬億美元,排名全球上市公司市值榜第二。在業(yè)績這方面,沙特阿美一枝獨秀,一家公司可以單挑全球各個市場的“股王”。
雖然沙特被冠以土豪國之稱,但基于沙特的神秘屬性,大多數(shù)公眾對沙特還停留在“石油大亨”和“女人要蒙頭”的認知上,對沙特公司的經(jīng)營更是充滿問號。而這個拿下全球最賺錢公司名頭的沙特阿美,就很激發(fā)人們的求知欲了。
沙特阿美的發(fā)展史非常復雜,是自1932年沙特建國以來,君主王權、石油財富、沙美競合等等一系列復雜因素相互交織的王國歷史的側影。今天就來談一談這家沙特的傳奇公司 ——沙特阿美的前世今生。
一、美國尋油記
1932年底,一群美國石油商人來到了沙特阿拉伯,他們是美國加州標準石油公司(Socal,即現(xiàn)在的雪佛龍公司)派來的代表,也是聽說沙特境內的沙漠之下,藏有豐富的石油資源,這次來的目的就是來沙漠淘金的。
當他們找到沙特國王伊本·沙特,說明了此事后,伊本·沙特是堅決反對的,畢竟這是他經(jīng)歷30年打下的江山,雖然他自己也不相信沙漠里有石油,但是把沙特的國土資源提供給外人來開采,這已經(jīng)觸犯了他的底線。
于是,美方代表拿出了誠意,他們愿意提前支付一部分錢,來獲得進行地質調查的許可,這讓伊本·沙特動心了,畢竟他的王室成員以及國家子民,當時基本上沒有經(jīng)濟的來源,面對金錢的誘惑,最終伊本·沙特別無選擇,只好點頭答應了。
隨后,美國加州石油公司與沙特政府簽署第一份石油特許權協(xié)議。
根據(jù)這份協(xié)議商定,沙特方面可以立刻獲得3.5萬英鎊資金,另外還有2萬英鎊會在18個月內到賬。加州標準石油公司每年會支付5000英鎊租賃費用。如果發(fā)現(xiàn)石油,沙特還將享有所有石油銷售的利潤分成。
在1933年初,美國加州石油公司正式進入沙特找油,并在當?shù)爻闪思永D醽啺⒗畼藴适凸荆–asoc),這便是如今沙特阿美的前身。
緊接著,各種石油開采設備都被運到了沙特,同時也來了很多的地質專家和工程師,而當?shù)氐纳程厝嗣?,哪里見過這種場面,他們一度以為這些外國人是“坐著飛毯從天而降,來尋找這種烏黑的液體”。
殊不知,正是這種烏黑的液體,徹底改變了沙特整個國家的命運,甚至還改變的世界的格局。
在一切就緒后,Casoc石油公司將沙特東部的達曼地區(qū),作為第一個開采點,第一口井很快就開始產(chǎn)出石油,但是量很少,再開采一段時間后已經(jīng)沒有了開采價值,不久之后,第二口井開始開采,雖然產(chǎn)量比第一口井大了不少,但是很可惜不久之后,這口井便再不出油了。
后來,又連續(xù)開發(fā)了幾處井,但是結果卻很遺憾,砸了大把的美元,換來的卻是入不敷出的石油產(chǎn)量,持續(xù)的高投入?yún)s始終未能發(fā)現(xiàn)大寶藏,這讓美國淘金者陷入焦慮之中,他們一度懷疑當初的決定是否是正確的。
1936年,Casoc石油公司面臨著高投入低回報的 棘手問題, 為了減輕自己的負擔, 于是邀請了 美國的另一家兄弟公司加入“抱團取暖”,也就是德克薩斯石油公司,德克薩斯石油公司加入Casoc后,獲得了50%的股權。
就這樣,在沙特的大沙漠中,出現(xiàn)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美國的兩大石油公司頂著烈日在挖黃沙,僅僅靠著一個未證實的流言,他們就開始了長達幾年的找油之路,這也一度成為了歐洲石油公司眼中的笑柄。
但是,兩年后,他們就笑不出來了。
1938年3月,在達曼地區(qū)的7號油井迎來了好消息。當7號油井挖到1430米時,黝黑發(fā)亮的石油突然噴涌而出,7號油井迎來了石油大爆發(fā),經(jīng)過幾年漫長的尋油開采,美國人終于成功了。
1939年5月1日,沙特國王伊本·沙特親臨開采現(xiàn)場,開啟了油路開關,原油從7號油井通過運輸管道,從沙特開始向全球各地輸送,當時每天的產(chǎn)油速度達到了4000桶左右,這也就是后來聞名世界的達曼油田。
從那以后,世界石油市場格局一下子就改變了,而對于沙特來說,石油行業(yè)就此起步,當時和Casoc石油公司簽定的利潤分成,也成為了沙特唯一的經(jīng)濟來源。
二、阿美公司?成立?
1940年,CASOC已突破日均2萬桶產(chǎn)量大關。1944年,CASOC正式更名為“阿拉伯—美國石油公司”,這就是后來大名鼎鼎的“阿美石油公司”。
而后,更多美國的獨立石油公司以各種方式進入中東。到二戰(zhàn)結束前,美國已控制中東已探明石油蘊藏量的42%。
除上述巴林、沙特與科威特的份額外,新增的石油版圖還包括伊朗的40%和伊拉克的25%??梢哉f美國真正掌控了中東的“黑金”。
從40年代末開始,阿美石油公司戰(zhàn)績斐然,不斷刷新石油產(chǎn)量記錄。
比如1948年,沙特發(fā)現(xiàn)了世界最大的陸上油田“加瓦爾”油田。
1950年建成了當時世界最長的輸油管道“跨阿拉伯管道”(Trans-Arabian Pipeline),極大縮短向歐洲輸出石油的時間和成本。
1951年發(fā)現(xiàn)沙特薩法尼亞油田,它之后被證實是世界上儲量最大的海上油田。
到1958年,阿美石油的年原油產(chǎn)量已經(jīng)突破100萬桶……
三、阿美的國有化進程
1947年,沙特僅從石油開采中獲得的收益已高達1500萬美元/年。沙特這個曾經(jīng)的窮小子搖身一變成為土財主,國家在基礎建設上的投資開始大規(guī)模鋪展開。
這期間,裂痕產(chǎn)生了。阿美石油公司乃至美國政府都對沙特家族大手大腳的花錢頗有微詞,畢竟如果因為亂花錢又造成國家財政吃緊而影響王權穩(wěn)定,那么自己的生意也會受到影響。但沙特大地主哪受得了“區(qū)區(qū)租客”指手畫腳,同時也覺得早年簽訂的特許協(xié)議實在讓自己吃虧了,沙特希望得到更多。
1950年5月,沙特通過調查,掌握了阿美石油公司真實利潤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自己真是虧大了,隨后向阿美及美國攤牌。同年12月,雙方達成一致,阿美公司利潤將與沙特王室五五分成,創(chuàng)下了中東地區(qū)石油特許權利潤均分的先例。與此同時,阿美公司還要繼續(xù)向沙特國王支付租賃費。
在此之后,沙特可謂揚眉吐氣,石油財富變本加厲地滾滾而來。據(jù)保守估計,僅1950年,阿美石油公司向沙特支付的費用就高達1.1億美元,遠高于3年前的1500萬美元。
而阿美公司也并非單方面的冤大頭,也要求沙特出臺了新的稅法,而得到了稅務上的巨大利好。
然而有一種觀念正在醞釀,在沙特人眼中,“石油是真主對沙特的饋贈”,在發(fā)現(xiàn)石油的初期,基于技術和資金的薄弱,石油開采固然離不開美國人的協(xié)助,但如果要考慮長遠的發(fā)展,沙特需要享有阿美公司更大的控制權。
這個時期發(fā)生了一件事,1951年10月,伊朗率先完成國內石油工業(yè)的國有化,成立了國家石油公司。這個事件一方面讓美國感覺到局勢即將發(fā)生變化,另一方面也讓沙特意識到 —— 時機快要到了。
1959年,基于阿美公司對沙特的財政貢獻舉足輕重,沙特委派兩名代表進入阿美公司的董事會,其中就包括沙特首任石油部長阿卜杜拉·塔里基。隔年1960年,OPEC組織成立,塔里基正是創(chuàng)立人之一,在業(yè)界有赫赫聲望。
同年,沙特政府成立了國有石油礦業(yè)公司,正式開始與阿美公司爭奪本國石油的控制權。塔里基在加入阿美公司董事會后就明確攤牌,力推阿美石油公司國有化??上绹藶榱颂岱浪锘?,暗中削弱了董事會的重要權力,以至于塔里基在任期間都沒有完成這一目標。
直到塔里基的繼任者艾哈邁德·扎基·亞馬尼上位,1968年以“民族主義”的輿論向美方施壓,公開表示希望沙特政府擁有阿美石油公司50%的股權。1972年,時任國王費薩爾更是通過媒體施壓,帶著威脅意味地說道:“不要迫使我們采取其他手段來達到參股目的。”
1970年代初,雙方就“阿美公司的控制權問題”,終于上了談判桌,當時原油市場的供應狀況明顯趨緊,使得沙特政府處于更有利的地位,但是這場談判之路依然很艱難。
1972年,經(jīng)過一系列談判和討價還價,在重重壓之下,阿美公司不得不同意出售25%的股份給沙特,并另附條款:同意沙特政府能夠在1981年之前買下最多不超過51%的公司股份。
在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zhàn)爭期間,沙特國王費薩爾帶頭宣布對美國及其盟友實行石油禁運,引爆了全球范圍內的石油危機,導致油價直線上漲。因沙特 “石油禁運”獲得成功,這使得沙特對阿美的議價能力大大增強,新一輪的談判重新開始。
1974年,經(jīng)過幾輪談判,美國不得不對沙特妥協(xié),沙特政府再次獲得阿美石油公司35%的股份,加上第一次談判的25%的股份,當時沙特持有的阿美公司股份已經(jīng)達到了到60%。
經(jīng)歷了幾次博弈交鋒之后,沙特用自己的方式給美方上了一課,讓美方終于知道,誰才是這片土地的主人,從那時起,沙特就有意將阿美公司轉變?yōu)橐患壹兇獾纳程毓?,勢必要奪回屬于自己的東西。
1976年3月,全球石油危機的余溫還未散去,沙特再次乘勝追擊,同美方進行了長達十幾天的談判,也許是大勢已去,美方無奈之下,同意了沙特購買阿美公司剩余的全部股權,并最終讓阿美公司完全成為一家沙特公司。
盡管1976年就達成了協(xié)議,但沙特政府直到1980年才實現(xiàn)了對阿美的完全控股。而彼時,阿美公司在法律上仍然是一家注冊在美國特拉華州的美國公司,必須按照美國的法律來運營公司。而且,沙特政府完成贖買后,也沒有立即對阿美公司進行整合,甚至沒有更換阿美公司的美方CEO。
直到1988年,阿美石油公司的注冊地和法律文件等手續(xù)全部完成變更后,“阿美石油”正式改名為“沙特阿美”,同時,阿美公司也迎來了史上第一位沙特籍CEO阿里·納伊米,他是從阿美公司最底層成長起來的石油地質專家。
從那一刻起,阿美石油公司與美國在法律上的最后一絲聯(lián)系,終于徹底切斷了,由內而外完成了“沙特化”。但“阿美”這個名字依然被沙特政府保留了下來,也算是對沙特石油歷史的一種記載吧。
最終,沙特的石油產(chǎn)業(yè),從1933年那份協(xié)議開始,直到1988年全部完成“沙特化”,時隔55年,在沒動一兵一卒的情況下,終于回到了沙特自己人手里。
多年以后,很多專家都對阿美公司“沙特化”的大成功,進行了分析,原因有三?:
首先是沙特人臥薪嘗膽,利用美國的發(fā)達技術,開發(fā)了自己的石油產(chǎn)業(yè),如果不是當初的那個決定,也許沙特的石油產(chǎn)業(yè),到現(xiàn)在還埋藏在廣闊的沙漠之下呢。
其次是天時地利的原因,由于世界格局的改變,以及石油危機的出現(xiàn),讓沙特有了談判的最大籌碼,再加上沙特伺機而動,抓住了千載難逢的機會。
第三是在對阿美公司“沙特化”的談判中,沙特沒有一口吃成一個胖子,他們循序漸進,利用自己的籌碼,乘勝追擊,階段性的一步一步完成了全部股權的收購。
四、進擊的沙特阿美
1990年發(fā)生了海灣危機,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摧毀了科威特的石油生產(chǎn)設施,并因國際制裁使伊拉克無法進行石油出口,這是全球石油交易市場發(fā)生的最嚴重的石油危機之一。但這個事件卻進一步增強了沙特阿美在全球石油行業(yè)的影響力,其在短短幾周內將日產(chǎn)量增加了250萬桶,邁上了1000萬桶/日的“超級水平”。
在此之后,沙特阿美公司開始實施“垂直一體化”戰(zhàn)略,從單一的石油生產(chǎn)、出口公司轉型為一家上下游一體化的石油企業(yè)。并在整個90年代逐漸將伙伴關系擴展到世界各地,并在全方位實現(xiàn)擴張。
2016年3月,沙特阿美的所有權被轉讓給了沙特主權財富基金PIF。所有權移交后,沙特政府就有意向外出售沙特阿美 5%的股權,通過上市為主權財富基金輸入資金,以支持其對國內的進一步投資。
2019年12月11日,沙特阿美在沙特利雅得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首日股價最高上漲至 35.2里亞爾,成為當時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總市值約 1.88 萬億美元。
綜上所述,沙特政府歷經(jīng)數(shù)十年的"忍辱負重",成功運用美國的技術與資本,發(fā)展了石油勘探、開發(fā)、生產(chǎn)、煉制等技術,同時打造(奪回)了沙特阿美這家全球性一體化能源公司,而這也讓自己成為了全中東最富有、最有實力的國家之一,就算是對比世界上任何一個發(fā)達國家也毫不遜色(的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