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相信,但這是事實。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的最新統(tǒng)計數據,2023年第一季度,我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直接投資、證券投資等跨境交易中,使用人民幣結算的比例僅為3.91%,而使用美元結算的比例為46.7%,使用歐元結算的比例為12.6%。這意味著,在全球市場上,人民幣的影響力和吸引力遠不及美元和歐元。
這是怎么回事呢?難道不是說人民幣國際化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嗎?難道不是說人民幣已經成為中國跨境交易最廣泛使用的貨幣嗎?難道不是說人民幣已經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和支付貨幣嗎?
其實,這些都是誤解。首先,我們要明白,人民幣國際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個長期、復雜、艱難的過程。它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政治、經濟、金融、法律、文化等。要想讓人民幣在全球市場上得到廣泛認可和使用,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代價。
其次,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人民幣國際化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和阻力。其中最大的阻力就來自于美國。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擁有全球最發(fā)達的金融市場和最完善的金融體系。美元作為全球主導貨幣,已經深深地根植在全球經濟金融體系中。美國利用美元的優(yōu)勢地位,對全球經濟金融實施著巨大的影響和控制。美國不愿意看到人民幣崛起,挑戰(zhàn)美元霸權。因此,美國不斷地對中國進行遏制打壓,利用各種手段和借口,對中國進行制裁、封鎖、斷供等行動。這些行動嚴重影響了中國與其他國家的經貿往來,也打擊了其他國家對人民幣的信心和興趣。
再次,我們要客觀地看待人民幣國際化所取得的成就和進步。雖然說人民幣跨境使用比例僅為3.91%,但這已經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數字了。你知道嗎?十幾年前,人民幣在跨境交易中幾乎沒有任何份額。2009年才開始試點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yè)務中,人民幣的使用比例僅為3.91%,遠低于美元的46.7%和歐元的12.6%。這說明,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還很弱,沒有形成足夠的定價權和議價權。
那么,為什么人民幣國際化的進展如此緩慢呢?為什么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上沒有得到更多的認可和使用呢?這背后有哪些深層次的原因呢?
其實,人民幣國際化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zhàn)和阻力。其中最大的挑戰(zhàn)就來自于美國。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擁有全球最發(fā)達的金融市場和最完善的金融體系。美元作為全球主導貨幣,已經深深地根植在全球經濟金融體系中。美國利用美元的優(yōu)勢地位,對全球經濟金融實施著巨大的影響和控制。美國不愿意看到人民幣崛起,挑戰(zhàn)美元霸權。因此,美國不斷地對中國進行遏制打壓,利用各種手段和借口,對中國進行制裁、封鎖、斷供等行動。這些行動嚴重影響了中國與其他國家的經貿往來,也打擊了其他國家對人民幣的信心和興趣。
除了美國之外,人民幣國際化還受到其他方面的制約。比如,中國自身的金融市場開放程度還不夠高,資本賬戶還沒有完全放開,金融監(jiān)管還有待完善,金融創(chuàng)新還有待加強。這些都限制了人民幣在全球市場上的流動性和可兌換性。比如,中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經貿合作還有待深化,特別是在“一帶一路”沿線、RCEP框架下、東盟等重要貿易伙伴之間,還需要進一步擴大使用本幣結算和投融資活動。這些都影響了人民幣在區(qū)域和全球范圍內的使用范圍和規(guī)模。
那么,我們該怎么辦呢?我們該如何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取得更大的進展呢?我們該如何提升人民幣在全球市場上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呢?
其實,我們已經有了一些新的思路和策略。從2018年以來,人民幣國際化逐漸復蘇回暖。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人民幣國際化正在逐漸進入新的發(fā)展周期。在這個新周期中,我們將以順應需求和“水到渠成”為原則,堅持市場驅動和企業(yè)自主選擇,進一步完善人民幣跨境使用的政策支持體系和基礎設施安排,推動金融市場雙向開放,發(fā)展數字金融和金融科技,提升金融服務的效率和普惠性。 人民幣國際化的新思路和策略,是在新發(fā)展格局下,順應國際經濟金融形勢變化,推動人民幣更好地服務于國家戰(zhàn)略和國家利益的必然選擇。 人民幣國際化不是為了追求單一的指標或者排名,而是為了提升人民幣在全球市場上的影響力和吸引力,為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更多的機遇和保障。 人民幣國際化也不是一件輕松容易的事情,而是需要克服各種困難和挑戰(zhàn),特別是來自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遏制和打壓。 人民幣國際化需要我們有清醒的認識、堅定的信心、科學的規(guī)劃、務實的行動,以及長期的耐心。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新周期下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取得更大的成就和進步。